来自联合国系统、欧盟与美国、德国、巴西的国际代表,与中国各行业专家、公司家,以“气候贸易碳关税与绿色竞争力”为主题,深入探讨“气候行动、国际贸易与绿色经济”的协调与融合发展,共同寻求促进全球经济绿色、可持续、高质量发展的方略和路径。
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副主任徐少山作专题报告。
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
提升公司国际竞争力
徐少山
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副主任
一、国际上对供应链绿色低碳的要求
国际上对绿色供应链的政策不断增减,要求日益严格,这些政策(例如欧盟和英美澳加已经发布或正在推出的碳边境调节机制,欧盟可持续产物生态设计法规、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、法国新能源汽车消费补贴新规等)大多从边境税收、市场准入和消费补贴引导等角度入手,初衷是推动全球经济的绿色、低碳、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。欧盟、美英等国家和地区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法规和政策,促使公司建立更加绿色、环保和可持续的供应链管理体系,相关政策不仅促进了供应链的绿色化改造和创新发展,客观上也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。面对这些要求,中国公司应积极调整供应链管理策略,提升产物的环保性能和市场竞争力。
二、国家高度重视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
在全球经济日益融合、信息技术蓬勃兴起的大背景下,我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首次引入“供应链”这一创新概念,旨在深度重构公司竞争力版图,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。步入2023年,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,国家首次将“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”置于战略高度,彰显了我国在追求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坚定决心。紧接着,2024年两会上,李强总理在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重申并强化了这一方向,明确提出要“加速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”,此举不仅是对过往努力的延续与深化,更标志着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关键一步。近年来国务院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工信部、国资委和人民银行更是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意见和方案,在各领域为推动我国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。
叁、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的建议和参考
首先在顶层布局上,公司在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过程中要做到系统部署、科学布局、适度超前、分级分类和动态管理。要充分考虑供应链上下游发展需求,兼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,识别出自身供应链的关键环节、关键产物,从而设定关键指标,科学布局形成系统化、合理化且具备前瞻性的供应链管理体系,并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针对内外部形式变化做出动态化调整。
其次,在公司各生产和管理环节上,要做到科学布局和稳步推进。在产物设计方面,公司应积极引入绿色设计理念,利用生命周期评估技术优化产物设计方案,从产物结构、原材料供应,产物能效和可回收性等方面提升产物绿色属性;在原材料采购方面,公司应逐步建立完善的绿色供应商分级分类管理体系;在生产过程中,公司应致力于实施清洁生产,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,有效控制能源资源消耗、温室气体及污染物排放;在上下游物流管理方面,公司应从我做起优化物流网络布局,积极应用和推广低碳运输方式。
此外,数字化手段在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公司可利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等先进技术,构建数字化供应链管理平台,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实时监控和智能调度。从宏观角度,数字化平台建设应引入多方(供应商和下游客户)参与,以全链条管理为目标,覆盖采集、统计、决策、交易等多种情景,逐步推动政府、行业、公司之"间的共建共享,从而助力公司、区域、行业在产物、供应商、物流、交易、碳排放等方面的数据库建设,进一步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。
最后,为了进一步提升绿色低碳供应链的建设水平,公司还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。通过参与国际项目、对接国际标准、共享环境绩效信息等方式,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,不断提升自身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。
通过上述系统性建设思路和可行性建议的实施,公司可以全面提升绿色低碳供应链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,为助力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。